痛經?小心子宮腺肌症

痛經對很多女性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:痛經為月經期出現的子宮痙攣性疼痛,可伴腰酸、下腹墜痛或其他不適,嚴重時可影響生活和工作。

痛經其實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:原發性痛經是指無盆腔器質性病變的痛經,是初潮(第一次月經)或初潮後不久就開始的痛經、不明原因的痛經(即什麼毛病都沒有),發生率佔所有痛經的90%以上,此種類型可以酌情治療(如止痛藥等)。

而繼發性痛經通常是器質性盆腔疾病的後果,一般是初潮後數年才出現症狀,有一些疾病的根源:子宮內膜異位症、子宮腺肌症、盆腔炎性疾病、粘膜下子宮肌瘤等,這種類型就需要治療

其中,子宮腺肌症作為導致繼發性痛經的元兇之一,多發生於30~50歲左右的經產婦,但也可見於年輕未生育的女性,近些年呈逐漸年輕化的趨勢。其中35%的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症狀,15—30%的患者合併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,50%的患者合併子宮肌瘤。

高度懷疑子宮腺肌病的患者,可通過影像學檢查(超聲或磁共振)明確診斷。超聲診斷有困難者,可做MRI,MRI診斷的準確率超過90%。

子宮腺肌症的發病機制可能與子宮缺乏黏膜下層和基底膜有關,因分娩、人流等宮腔操作而破壞了子宮內膜基底層,致使子宮內膜侵入子宮肌層內生長,繼而引發繼發進行性加重的痛經、經量增多、不孕等相關症狀。

子宮腺肌症的治療方法很多,藥物、手術、介入、高強度聚焦超聲消融(海扶刀)。每種治療手段都有著一定的利弊,應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。

我有子宮腺肌症,但是現在痛經不是很明顯,暫時不想做任何治療,但是擔心子宮腺肌症會惡變及癌變嗎?

子宮腺肌症惡變的機率很低,並且這種疾病生長比較緩慢,通常在孕期發生退變或者停經後就停止發展。與子宮腺肌病類似的疾病子宮內膜異位症,其惡變率國內報道為1.5%,國外報道為0.7%~1.0%。相比之下,子宮腺肌病發生惡變更為少見。隨著目前醫學進步,治療前的各項檢查已經可以對病灶性質做初步判斷和篩查。

那麼有沒有辦法可以預防子宮腺肌症呢?

當然有。

  • 1.做好計劃生育,盡量少做人工流產和刮宮。有婦科疾病及早就醫,避免過多宮腔操作。

  • 2.月經期要做好自身的保健,不要做劇烈的活動,注意控制情緒,不要生悶氣,否則會導致內分泌的改變。經期禁性生活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子宮腺肌症的發生。.

  • 3.注意保暖防寒;調整自己情緒;飲食應富含足夠的營養,糾正偏食及不正常的飲食習慣,不宜貪食刺激性或寒涼食物等。

Cardiology

熱門文章

免費查詢/預約

信息已提交,我們會盡快回覆妳。
抱歉,提交信息失敗,請稍後再試。
子宮病患交流群